不厭其繁----給浮光掠影

先說一點,你那麼晚(或一大早)還不睡,這樣有傷身體哩!

你說你愛繁體字,我也不厭其“繁”,很難苟同部分簡體字的寫法,覺得不合理,像頭髮的髮變成了发達的发,面和麵不分,干和幹不分,髒寫成脏,臟也寫成脏,精衛寫成精卫,進步變成进步,這樣積非成是的例子,不勝枚舉。

但或許文字演變和文化裏,本來就包含了很多積非成是,將錯就錯的例子。這些後來的人便把它叫做典故。簡體字的確也有很大量是從古文、行書和草書中演變而來的。我想練書法的你,應該明白我的意思,並非在替簡體字說項。

文明其實無所謂優劣,也無所謂進步或退步,只是不斷的隨歷史的更替、遞嬗、積累而成。所以我們不用太擔心文字會朝什麽方向演變,那不是藝術審美的範疇。

日文至今還保留許多中國文字的形、音和義通行無阻,日本的書道也普遍受到日本藝術界的重視。浙江紹興(古會稽)市政府把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定為書法節,每年成千上萬的日本人會到蘭亭去訪右軍祠。這顯示真金不怕火煉,好的、美的、合於六書精神的“中國文字”不論是篆隷行草,繁書簡書,都自然會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上閃光發熱。

不久前清華大學校長送給宋楚瑜的一幅篆字書法,因爲事前沒有準備,臨場當衆因不識字而“卡穀”,被大陸網友好生奚落了一番,這顯示的到底是簡體字教育曝露問題?還是基礎文化教育出現危機?或許問題根本沒那麽嚴重,只是理工背景出身的顧校長正好不認識這個“侉”字的篆體而已。

而正因為這個典故,想必使得兩岸很多人(包括本人在內)又多認識了一個中國字----“侉”。想想看,有多少的中國字,就是在許許多多的典故中,被這麽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成了現在我們通用的繁體或簡體字呢?


200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