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初

這些日子除了照顧老人家、洗衣煮飯,就是看日劇調劑身心了。你看過篤姬嗎?日本人拍大河劇,實在令人讚嘆。這齣戲比較不同的,是對日本女人的剛柔並濟面著墨較多,把篤姬這個人物所特有的純真和堅強、柔和和剛毅描寫得入木三分。

昨天已經看到倒數第二集了,看到尚五郎和篤姬兩人最後會面的那一場戲,真摯之心令人飆淚。“如果回到當初,你會和我在一起嗎?”

相信問題與答案,每個人最終都要自行自證。

一份最真摯的感情是經歷了千山萬水之後,那顆始終不渝的初心吧。


2009/10/21 02:24:33 

善女人的委屈

人往往過了大半生,來到後中年才若有所悟:每一樁婚姻,每一段愛情,乃至每一個人生,到頭來其實都是一場充滿煎熬和磨礪的能力測驗,一段自我錘煉和自我完善的長途跋涉。

最近讀了一篇"民國時期幾位最委屈的元配太太“的網路流傳文章(附錄於回應中),有些感想,不妨說說。 過去的傳統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並不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尤其允許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不對元配盡愛情的義務,而大部分的元配是從小被教導以三從四德式的身心順服,那也不是愛情。可能正因爲如此,反讓雙方都認知,反正愛情既非婚姻之必要條件,亦非婚姻之使命,那麽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元配們堅此百忍,認下命來,把委屈化為“委曲”,久久也就“求全”了婚姻,有時竟也奇跡似地孕育出別樣的愛情。

進入現代,文明婚姻鼓吹自由戀愛,有愛才結婚,可一結了婚愛情就像服役——婚役。婚姻中要求倫理道德之神聖不可侵犯,這看似保障了愛情,但也容易使婚姻變成愛情的枷鎖,或使愛情淪入諸如“穿衣吃飯、拈鬚翹膝”那類刻板僵化的依存關係,和繁瑣無味的生活勞務的攪拌中。

所以就算婚前愛得轟轟烈烈,愛情在婚後的前途依舊未卜,甚至堪慮。因爲婚姻生活裏的諸多瑣碎所堆積的委屈,看似無涉愛情,一旦爆發,卻足以葬送愛情。當愛情受了委屈,誰還願相忍爲家?因此講究兩性平權的現代婚姻園地裏,如今少見那種一生無愛、委屈到底的元配夫人,倒是敢愛敢恨的大老婆或當斷則斷的前妻產量有些過剩。

弔詭的是,現代女子多半冰雪聰明,她們號稱“不昏而婚”,卻總還是前仆後繼,在自以爲是的愛情自覺中步上紅毯。愛情一旦服了婚役,透過朝朝暮暮的共同生活,它可能淨化、升華,也可能磨損、墮落。但我以爲,那已不再是當初的愛情了,它參入了人性對愛的要求和實踐,這使本來單純不知天高地厚的愛情,隨著時間轉爲一門與本我性靈深化有關的課題。

那是不是自己當初誤會了愛情?還是錯把對方“攏是爲著愛”的求婚當作掛保證的愛情誓言?還真不好說!有道是相愛容易相處難,誰年輕的時候不曾興過幾回求婚、求愛的婚戀衝動?不曾演過幾場囚婚、囚愛的乖謬遊戲?又有幾人不是在婚後一連串的爭吵與妥協中,小悟幾分“甚愛必大費”的道理?甚或頓悟地,讓愛情披上袈裟,在婚姻中出了家?

也有不少人覺得愛情既禁不起捆綁,又受不得委屈,因此就該忠於自己的感覺,不計代價追求絕對純粹的愛情自由。可看多了人間是非愛憎、恩怨情仇,也許會讓更多人對追求真愛卻步,或以爲捆綁的愛情才有安全感,委屈的愛情正代表自己無悔的付出。

怪只怪愛情這碼事兒忒玄乎,它在己固然存乎一心,在人心卻是不能由我;看花如霧處,說似一物即不中,乾坤朗朗時,又無一個共同的標準可定義;單憑一己一時之好惡,想套一個公式去追尋,往往驅馳越甚,陷溺越深,於人於己傷害固大矣。

古往今來,多少人小心翼翼維護愛情而不得,或從此懼怕愛情、逃避愛情,或從而堪破愛憎、升華愛情,其中委屈何止萬端?亦無非都是一種委曲求全,一種選擇,一種修行。

而那些民國時期被大家公認爲最委屈的元配夫人們,或許正因爲對愛情的及早看破,在修行道上,反容易將冤親債主當作善知識或法侶,端端把一尊心地菩薩好生供養起來,她們才當配是最早修成正果的善女人吧!


2009/10/02 03:25:38

放下也是一種愛

每次和你長談,總是感慨萬端。

每一樁婚姻,其實都是一場充滿煎熬和磨礪的能力測驗,一段自我錘煉和自我完善的長途跋涉。不管你的身心是否能從這場封閉的婚姻裏獲得解放,我和家人都望你能多愛自己一點,善用你心中的智慧,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做自己真正的主人。

念過十年的教會學校,一直記得這幾句聖經裏的話:

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
得力,在乎平靜安穩;
得救,在乎歸回安息。

用佛家語言,這些話也就是緣起緣滅,聚散有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別再追問業到底可不可轉,也別再繼續逃避不肯面對自己。要把心放空,讓心平靜安穩、歸回安息,這就是無住,無住才能生心,生心是自性,有了自性,心才能起作用,才能做主,也才能從中得力與得救。

不知道該怎麽替你寫那封信,不如說個故事給你。如果她還陷在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斤斤計較和憂鬱焦躁的惡性循環中,也嘗試說給她聽聽。當然不是為了要換取什麽而說的,我想我們對愛的條件說都不以爲然。有機會,也說給孩子們聽。希望每個人都“有幸”從中得力,得救。

這是夢參老法師開示時說過的一個故事,故事是這麽說的。

古來祖師在受刑的時候,砍他一刀,他說:「將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你一砍我腦殼,好像你的刀在空中砍一樣。

就有這麽一位祖師叫高妙峰,他住在五臺山,壽命就要盡了,小鬼來抓他,抓不到。滿山都找,沒有這個人,沒有人知道他住在哪裏。

小鬼就請出土地公,土地公說:「他在入定。」因為僧人一入定,他的肉體看不到的,他跟山河大地、跟空結合一起了,你只能看到空,什麼都沒有的。

小鬼就請問土地公說:「我們這樣交不了差啊!有什麼方法能把他引誘出來?」土地公說:「他還有一件事沒放下,還沒修成。他有一個缽,吃飯的飯碗,他非常喜歡這個缽。你要是一敲他的缽,你就把他逮到了。」

小鬼就照土地公說的,找到他的缽,敲他的缽;一敲,就看到他在那兒坐著,並沒有到哪兒去,小鬼一鎖鍊就把他鎖上了。

高妙峰一詫異,問道:「你為什麼鎖我?」小鬼說:「你壽命盡了。你啊!假修行,不是真修行,你還愛這個缽,我們才能把你拿到了。」

高妙峰說:「我就這件事放不下。現在也被你們拿到了,好啦,再給我看一看。」小鬼想「這會兒你跑不了了,把你鎖上了還跑得了?」

小鬼把缽遞給他的時候,他啪的一摔,把缽摔了個粉碎。高妙峰在摔的時候,那小鬼再一勒他,鐵鍊子沒有了,勒到空中了。只聽見高妙峰說:「要拿老僧高妙峰,除非鐵鍊鎖虛空;要還鎖得虛空去,再拿老僧高妙峰。」

不捨不得,祝你有捨有得。


2009/09/29 03:05:58

從八七到八八

從八七到八八,五十年治水,又回到原點。

每到災後,人們便開始檢討。檢討的聲音鋪天蓋地,而救助的腳步卻刻不容緩。政府該罵,因爲他們永遠做得不夠,才會讓災變來前難防,來後難救。

但為什麼每遇天災巨變,挨罵的總是口笨的總統,下台的總是替死的官員,而罵得最兇的又總是媒體鏡頭前的刁民嘴臉呢?真正的災民亟待救援,救難的軍人甚至趴在土石泥流中嗅屍,然而整座島嶼喧騰著的,竟是天災之後朝野互槓的叫罵,泛濫的政治口水淹沒了救援隊伍的汗水,眼看就要掩埋住各方匯聚的愛心了。台灣,到底怎麼了?

只能說時代在變遷,過去的大政府變成像動則得咎的小媳婦,做了頭家的人民並沒有在公眾事務上體現較高的素質,民主的列車開到了這一站,有時反而讓人納悶究竟民主給了我們什麽,為什麽未蒙其利反先受其害,保守的人寧願回到過去反動的時代,激進份子則往往拄著偏執的拐杖從事著矯枉過正卻自以爲是的革命,社會被二分法切成兩半兒,遇到大小事件,每個人用指責別人一時的疏失來掩飾自己平日的麻木不仁。

八七水災的時候我還小,一夜豪雨兼風,把我們粉牆砌的茅草屋泡得個搖搖欲墜,屋子裏的竹床幾乎漂在水面,一旁還漂浮著木屐、皮箱、什物和從廚房那頭游過來的鍋碗瓢盆,一大早父親環抱著我們仨濕溚溚突出重圍的景象,五十年來還深深刻在腦海中。不曉得是那時候太小不懂得害怕和抱怨,還是覺得希奇,面對那樣的天然災害,年幼無知的我們抱著的竟是一種難得戲水的心情。 父母親自然是很無奈,把我們安頓到地勢較高的朋友家借宿,然後默默地重整家園。

克難時代的人比較認命,孩子的記憶裏也沒有抗爭,戒嚴時代的媒體,能批評的對象有限,他們統一口徑,大篇幅報導的都是軍民一心團結救災的文字,雖然我們還看不懂,只記得災後各地重創的景象刊載在平面媒體,算是台灣對天地最無聲的抗議,還有國軍單位在某處為災民清理家園的照片......。經過兩年的災後重建,對軍人最嚴苛的行政院長陳誠為我們這些原本就住在克難屋的軍眷災民安置了新的家園。這些片斷,在我孩提的記憶中重復播映,刻畫出一幅成人世界裡遇事臨危不亂、剛正不阿、勇於負責和不怨天尤人的君子形象。我以為,是人就該那樣。那是真真切切的,在美麗之島上我們曾走過的歲月,熟悉而遙遠,短暫而深刻,那些生活細節裡,有長輩們胼手胝足的痕跡,和我們在壓抑中圖強的臉孔。
一切從無到有,一切變不可能為可能。時空環境的變遷中,台灣的發展,從最初以取得政治穩定為導向的基礎期,逐漸向以促進經濟成長為導向的開展期步步推進,也讓無數的人在後來的二三十年間足夠憑藉己力、力爭上游地在這片土地上安生立命。

生活好轉了,經濟起飛了,台灣錢淹腳目了,我們在其間長大成熟,遼濶的山林河谷、平原耕地、蓊郁的農場果園、茶園菜圃,隨著四通八達的交通建設網,連繫起我們的感情,當我們可以站在更高處向更遠處眺望時,該思索的到底是繼續坐大自身的利益,還是永續綿延子孫的福祉?


2009/09/05 01:45:34 

好風相從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汎彼浩劫,窅然空蹤。
月出東斗,好風相從。太華夜碧,人聞清鐘。
虛佇神素,脫然畦封。黃唐在獨,落落玄宗。

廿四詩品--高古

**********************


謝謝你的來信,告訴我有關你的志工朋友的遭遇。雖然不認識你的朋友,看你的描述,知道她是位堅強女子,我也願在心中默默地為她祝福。往往遇事表現越是堅強的人,内心越是脆弱,越需要他人的理解和撫慰。不知你們參加的是那一種志工?不過那不重要。志工要做的事,都需要長期的付出和關懷,也許一兩件事情上,一時半會兒幫不了別人的忙,但日積月累、持續點滴的善意和關懷,是可以改變包括自己在内的一些習氣和固執的想法,當然也可以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和諧。相信這也是我們大家共同的願望。

這些年我離開台灣,也離開職場,生活未必如朋友們想像的那般平靜無波,心境上也是高低起伏,有時甚至是波濤洶湧。我相信每個人在各自的生命歷程中,都有逆境,儘管它們的性質很不相同也難以比較,然而逆境中諸事雜遝,常常互相牽掣羈絆的結果,便把生活攪成了一團亂麻,很容易讓人產生灰心喪志的念頭,和無以為繼的感覺。但也恰是人生中各種大大小小的遭遇,促使我們打開心靈之眼,並磨礪心志,讓我們能從人、事、物、境的變遷中,逐漸領悟人生的真諦。

現在回頭看人生,到底什麽才是最重要的事?我想很少人會有和當初一樣的答案。想想我們這一班同學中,幾年前算是最功成名就的人,如今面臨十數年刑期的司法判決;家世最好又聰明絕頂人人稱羡的人、事業上努力打拼經營最力的人、還有最是才氣縱橫的音樂才子,一個個卻都早早地離開了人世,留給我們的,除了過去那些大家在一起時的無憂無慮和美好回憶之外,恐怕只剩一句警語和一聲嘆息了。

好在這世界上我們還有很多朋友和善知識,只要我們願意和他們親近,他們便如好風相從,會隨各種神奇的因緣示現,助我們超拔向前。一位篤信天主的朋友不幸罹癌,化療期間,我去探望她,每一次她都含笑對我說:放心,最軟弱的地方,將是成長最多的地方,植物是這樣,生命也是這樣…。不卑不亢的話語中,沒有一絲一毫對死亡的抗拒和恐懼。她深信逆境是神在她的身體作工,幫助她的靈魂從肉體的痛苦中解脫,並得以超越死亡得到永生。

而我則從這位善知識那兒,領略到她面對病苦時的那份淡定從容,那份更深的祝福,其實正來自對生命由衷的護持和感恩。





2009/08/31 00:13:00

送行者

和念菁看了"送行者",其實是陪他們再看一遍。在華納威秀第一次看就為之動容,此番再看,除了情感細膩處依然催淚之外,也讓人有一種死生闊契之感。

上周末她們去為大丟送行,回來告訴我她的死因,早逝是緣自罕見的遺傳疾病,她母親在她這樣的年歲也因此病故去,所以一路上她都背著早逝的陰影,小心翼翼地活著,所幸有家人的悉心照料和支持,使她非但有勇氣和病魔戰鬥到底,還得以爲自己身後做最妥善的安排,臨終的那一刻,她是安心放下生的一切上路的,比起那些英年猝逝者,她走得更從容、也更泰然些。

一年多來,已經有好幾個親友走了,老村裏幫我取名字的長輩走了,我只能隔著海感念,舅舅走了,我特地飛回去祭奠,送他上山的路上,我竟然難過得厥了過去,醒來時看見表弟們抱在一起,又替舅舅覺著欣慰。走的是長輩,黑髮人送白髮人,雖然傷心難捨,可也算世代交替。沒想到接下來就是幾個朋輩的匆匆告別,他們好像都說走就走,一派事不再關己,一派留難給生者的瀟灑。

電影裏那些活著的鮭魚力爭上游,究竟是爲了繁衍後代,還是爲了赴死呢?那些死去的鮭魚不費一點兒力氣就順流而下,它們解脫了嗎?

還有火葬場上守生死門的老爹有這麽一句經典的話:生死之間隔的其實只是一道門,對生而言,死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跨過這一道門,進入生的下一個階段。

死後的世界在門的那端,會有怎樣的境遇不得而知,理性地想,如果能在生的時候就有大悟(正好也是劇中男主角的名字),悟及生死之間只是一道門的超越,悟及超越的靈魂無論到哪兒都不會有再流浪的感覺,只有美好的感覺,生有生的美好,死有死的,生的自在便一如死的解脫,一樣美好....

但讓人難爲難悟的是情吧!相知相愛難相見,此時此刻難爲情。生死交關的一刻,或許只有情這一關才是最讓人爲難的美好。

2009/05/22 03:57:03

兩個開始————給C

(一)

親愛的C,大丟的離去,讓我這幾天有一些想法,人生無常,也太匆促,還活著的每一個人都像一支燒了一半的蠟燭,如果集合起來可以發光發熱,那爲什麽不呢?

我的夢總如神秘的密語 ,愛群這個名字向我指引了一個方向,這也許是我們下半輩子可以努力以赴的志業。英文名字叫 I Join ,也很合拍,很有意義,“必也正名乎”,如果可能,我們先把這個社團的中英文名字註冊下來,這次你們聚會,就先把我這個想法跟大家提一下,看看大家有什麽意見,你先記下來,如果有回應,就可以開始一步一步開始我們的“志業”。

其餘還有一些話,再談。

祝平安

********

(二)

親愛的C,剛才因爲趕著準備早餐,匆忙間沒注意,一句話裏竟然出現兩個“開始“——開始一步一步開始我們的“志業”......中文系的你莫怪。

啊,不如將錯就錯,一語雙關:愛群,不妨就從我們兩個開始好了。

其實你剛才跟我說,和他回去陪他母親過節這件事,滿令我感慨的,我們有孝心、愛心不是從今天才開始的,但過去好像怎麽做也沒能得到人家的肯定和認同,雖然付出並非爲了求回報,可人家老不買賬、不領你的情,還是會感到很無奈,也很失落。

其實與其說是我們期待對方的回饋,不如說只是想在人與人間開啟一個良性的互動,希望推己及人,讓身邊的人以至於家庭社會都能和諧相處。這樣好的初發心,在開始時只是一個卑微且誠懇的願望,爲什麽去實踐的路上卻總是阻力重重?比如你身旁最該支持你的人偏偏就老和你唱反調,致使你一路上還要分出心力去照顧他的心情和臉色,以期圓滿地完成一樁美事。

我想你在這方面一定感慨良深,除了你對家人,還有對我們這群同學,可能有時也會感覺熱臉貼上冷屁股,奇怪人家怎麽就沒法兒理解你這份體貼的熱心腸, 這委實教人挫折無力,也覺得好可惜,幾次三番心灰意懶,慢慢也就削弱了你的熱情和能量。

但別灰心,或早或晚,每個人都會改變,只是現在時機也許還沒成熟。只要確定自己做的明明就是對的事情,就鐵了心去做吧。選擇去做一件對的事情,後果儘管不如人意,至少自己做了或努力參與了就該高興。doer 和 joiner 在選擇之後就只管默默盡力地做,等時機成熟了,自然會有很多力量匯聚到一起....

我六月十號左右會和他一起回台一趟,你知道六月九日是我和他結婚三十周年,婚姻的路上分分合合,甘苦都曾,但也都過去了,未來再走多久多遠也且隨緣。想過很多次要如何安排一次旅行、或如何慶祝、或如何紀念,也都是我剃頭擔子一頭熱,期待對方有所表示,那更沒門兒,一方面去年家當被他賠了一屁股,經濟上有些拮据,另一方面我覺得兩個人怎麽過這一天其實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麽在下半輩子努力地將彼此對視(有時是仇視)的眼睛擡起,一起把目光投向更高更遠處,好再一次讓兩顆心依偎到同一條大道上去,那才真的是永結同心。

所以愛情,讓我和他繼續努力吧。

至於愛群,就從我們兩個開始吧。

希望我今天早上這個夢不光只是一個夢而已。


2009/05/20 03:53:34


人淡如菊





玉壺買春,賞雨茅屋。坐中佳士,修竹左右。

白雲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蔭,上有飛瀑。

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書之 歲華,其曰可讀。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典雅》----



白石老人晚年自號三餘老人,他說:畫者,工之餘;詩者,睡之餘;壽者,劫之餘。

大書法家于右任先生晚年號太平老人,他活了八十五嵗,也算是位壽者。

說起大書法家于右任的草書,大家肯定不陌生。不陌生的原因,一是因爲他長壽,二是因爲他不惜墨如金。長壽,自然寫得多;不惜墨如金,作品自然流傳得廣。

在台灣許多人家裏都以擁有一幅于右老的真跡為榮。據説他老人家總是有求必應。夏子的公公就因有幸與他為鄰而向他求了好幾幅字,有一幅寫的是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的典雅,現在變成了夏子婆家的傳家之寳。家中還有另幾幅更大幅的右老墨寶,惜在夏子還沒看懂內容之前,就已經被夏子那大方的老爺拿去“借給朋友補壁” 了。

好在于右老對於人家的求字,總是大方題上“某某先生雅正”等字樣兒,然後落款、鈐印,所以無論流落何方,好歹夏子公公的大名總還是留在這幾幅墨寶上。

可事情總有例外,傳說中就有這麽一幅字上面至今沒有右老的落款,這幅字只有簡單六個大字兒,寫的啥?又是怎麽個來歷呢?

據說右老在監察院長任内,有一次在機關廁所附近發現有人隨處小便,便在宣紙上隨手寫了“不可隨處小便”六字,命人在院内廁所旁張貼。孰料貼告示的人心想好 容易得到右老的墨寶,怎可隨處張貼在人家小便的地方,於是自己另寫了一張這六字箴言貼上,將真跡帶回家早晚端詳。

欸,這字再好,這樣不雅的詞句,怎上得廳堂?

正琢磨著,忽然靈機一動,將六字分別裁下,排列組合一番,重新裝裱,大咧咧挂上自家門廳當作治家格言啦。


你道是啥?呵呵,“小處不可隨便”。真的假不了,字字可都是如假包換的右老真跡呀!


2009/05/16 01:26:58

別丟掉

(一)

星期六一早X告訴我這個壞消息:大丟走了。人走了,總是令人難過不捨的事,何況這是就我所知班上第一個離開人世的朋友。

大丟,這好像是L給起的綽號,不知典故,卻很俏皮。學校畢業後咸少聯絡的她,就連同她的本名——張淑真一起不見了。而不見了,就是丟了,我們丟了她,她也丟了我們。

可我還隱約記得她中學時代短髮下的國字臉、單眼皮和薄薄的嘴唇、細腰款擺走路輕輕的樣子、略帶嬌腆的講話聲、還有她清秀的字跡。大學時代,她在逢甲念經濟,她的另一半,好像也是她逢甲的同班同學,我們校際經濟杯籃球賽時,我在東海見過一次她和她的“緣投阿桑“,除此之外我們對她所知甚少,她何時結的婚,何時搬到南部,有幾個孩子,這些年忙什麽,工作生活喜怒哀樂,一概不知。

還是C有心,幾年前找著她,還邀她到台北聚會,我看過照片,她好像變得臃腫,化妝的臉上肌膚緊實,紅光滿面不見皺紋,但是感覺就是不很健康,不知道她患了什麽病?憂鬱症?高血壓?心肌梗塞?都只能憑藉一時的感覺從有限的消息裏瞎猜,而且沒有答案。

無論如何這次張淑真是真的大丟了。

我找出高中畢業紀念冊,把當年的大丟 scan 下來,寄給你們。也請盡可能寄給你所知道的其他同學,以便朋友們以自己的方式悼念她。五月八日她的告別式在哪兒舉行?你會去參加嗎?不要勉強,不論你參加與否,麻煩你以曉明第四屆高三甲班名義訂一副花籃送去,代表我們對她的追悼,順便也憑吊一下那些個被我們丟掉的在一起長大的日子。

生是向死的存在,生時汲汲,死後寂寂,人們畏懼的死,或非死的本身,而是“死後必須丟盡生前的一切”這件事。所以生時,是要對死有所準備的,尤其過了知命之年,無論是誰,不管過去爬山爬到多高、用了多大力氣、多大辛苦,都要想想下山這回事了。誠如我們的平民文學家筱菁所言:剩下的小半輩子,我要學習如何面對死亡。這是一句多麽有力的話!顯然她對死亡有所準備了,甚至也鼓動著一股同生一般的熱情,準備去學習,以便讓死亡更容易面對些。誠然,任何學習都要有熱情,也包括面對死亡。有生之年,誰都不該丟的,不也正是這等生死以之的熱情?


P.S. 因爲大丟的離去,忽然想到林徽音有一首詩:別丟掉,其中殷殷叮囑別丟掉的,也就是“保真”的熱情。抄錄於下:


別丟掉
這一把過往的熱情,
現在流水似的,
輕輕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嘆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著那真!
一樣是月明,
一樣是隔山燈火,
滿天的星,只使人不見,
夢似的掛起,
你問黑夜要回
那一句話---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著
有那回音!


2009/05/08 02:05:33



(二)

五月來臨之前,我們失去一個叫大丟的朋友。人走了,總是令人難過和不捨,何況這是高中班上離我們而去的第一人。

驟然她去,生者何悲!沒有人知道這位說起話來帶點兒嬌婖的女子,爲何就這樣慨然地丟了整個世界?孤身一人冥茫中又究竟去了哪兒?

哀思悲問抒發不盡,夥伴們只能嘗試著將我們之間曾經存在的往日情懷一一記起,好爲她擎起人間的陽光,照亮永恒路上的無邊黑暗,也希望她憑藉那如慧劍般大氣魄的綽號,把做人的一切牽掛及束縛丟盡,去到一個她一直嚮往的地方安住。

儘管所有哀悼對要再喚回大丟都是徒勞,也都無法逾越死亡寄達那我們還到不了的地方,但人生百年幾多時,大去之前,願我們彼此扶持,誰也別丟掉生時的熱情,並在回憶的泥土裏,堅定地植下對永生的希望。


2009/05/09 03:50:35


 

我的寶島一村


清明時節,天氣乍暖還寒,我又回到年少時的屋。

七人座的旅行車裏,載著我和年邁的雙親,繞了好幾圈,才在新闢的道路經緯中尋到舊時里弄。這執意的堅持和尋找,爲的不只是二老要來對他們一生中耕耘最力的園地作最後的巡禮,也是我對年少情懷的最後憑吊。

它就立在我眼前,這熟悉又陌生的家園,紅磚牆内曾經環抱住的靜好歲月,在我心裏暗寞多年之後,一時間又鮮明起來。

門前那株大樹有其來歷,據説當年不諳台語的奶奶,向一位路過的樹苗販子買了一株玉蘭花苗種下,盼著盼著,這樹好容易在來年的春天開了花,卻不是她想要的花色和芳香,到了夏天竟結了一樹的芒果,這才知道自己把同樣長而濶的芒果樹葉當成了玉蘭花葉。

玉蘭變成了芒果,這屋在夏季也就少了夜的芬芳,卻平添了午後的熱鬧。當蟬鳴聲催得人昏昏欲眠,沖天暑氣混合著考季裏難耐的煎熬,讓人恍惚得像一只停在樹梢虛弱翕息的蝴蝶,時不時被幾個果熟落地的聲響驚醒,或聽見窗玻璃被越過牆頭的小石子擊中,哐噹一聲,這肯定是哪個垂涎的孩子對芒果採取行動卻未果的憑證。

爲了怕在颱風季節壓垮隔鄰的屋頂,這樹曾多次在春季前被修整,如今村人相繼離去,一整座村子的屋頂也都已傾圯,它倒始終蓊郁盎然,芒果花徒然地開滿樹枒,只怕等不到下一個果實累累的季節,便要被隆隆駛來的推土機剷平這裡的一切。


其實遷村早在二十年前就列入都市更新計劃,卻因藍綠執政的政治糾葛而被懸宕未決。此間我偶爾的折返,也都因爲不忍細看這村逐漸衰敗的容顔,而來去匆匆。


來之前每每不顧邏輯地揣度:小村裏總還住著怎麽也不老的鄰居,還像過去那樣三兩步就能聽見麻將聲,或在傍晚時分被哪家媽媽的嗆辣小炒氣味所吸引,可以從她家後門溜進去,一聲招呼便大咧咧捏食她餐桌上擺就著的涼拌黃瓜或小魚花生…..。而這些當年情味,總像一張張薄而沉的瓦片,每在我走進村門口的那一刻,便失足從記憶的水面滑落,怎麽也無法打撈上岸,只有時間的足印像漂浮水面的雲影,你只能無奈地看著它流逝,也看著離去後的自己,暗自爲了那刻意輕忽的思念和無法縫補的悵然感到負疚。



我走近老屋,在水泥門斗前佇立,生銹的紅鐵門悄然緊閉著,從牆頭上舉起我的傻瓜相機,視屏上的景象令人不忍卒睹,是哪個流浪者在離去的匆忙裏,忍心堆疊這般淩亂?客廳的屋頂已經坍塌,陷落的屋瓦落了一地,未閂的廳門和半掩的窗簾,無一不像在幽幽訴怨主人臨去時負言的歸期。


小院西側,雜亂的籐蔓交錯間,我見到我昔日的窗櫺,湖綠的漆色早已斑駁,木紋裸露著時間的皺紋,空氣中沒有花香,蝴蝶不再飛來……,毛玻璃後面,書窗下當年挑燈夜讀的那女孩、幾本新潮文庫的翻譯小説、文學作品裏主人翁的模樣、或作者說過的富有哲思的話語、那些人物性格和字句……,是怎樣隱喻了日後的人生,而當年從中油生的一些幻想和期待,又是怎樣地從那少女心中失落、跌宕、回轉、重生,以至化爲珍貴的生命領悟,隔著山水迢迢,這些舊事如同真實的影子,甚且乾脆替代了當時平淡無奇的生活細節,成爲生命在那段歲月中駐足時的閃亮光點。


我問母親,屋裏還有什麽呢?母親說起幾年前最後一次離開時,是她和父親收拾的屋,花了幾天時間整理,發落了能用的家具什物,剩下的私人舊物,能帶的實在有限,那些帶不走的,大概就只好打包成記憶,收藏在心底。

我想起來,那次他們帶回我的大學國文選和一本我用毛筆寫的作文簿,還有弟弟中學時代的初戀日記......,閲讀這些紙頁間的文字時,深埋的記憶就像被晨光照射的水面,忽地閃耀起粼粼波光,那些在這屋裏曾有過的歡聲淚語,也像無數的溪流分支匯聚成河,而此刻——這個我總以爲會被無限期地懸置而實際上未曾停佇過的瞬間,面對老屋的破敗,異鄉的我,多像是被河水簇擁著隨波漂泊的一枚落葉,永遠歸不了根!

我不禁感到慚愧了,對這幢庇護我度過青春年少的老屋,我的歸來,難道只為索回自己離去前的記憶,好在踽踽行路上,悒悒然繼續著我遊子般優世傷生的嘆息?


遠遠地,它還立在那兒,顫巍巍像個患了痀瘻症的老人,連穿過弄堂的風都能教他的步伐躊躅再三。

多深的一個夢啊?那些從遙遠時空裏褪去的場景和聲響,久久化成蹀躞的蹄聲,在每個我惆悵歸來和失神離去的夢裏,反覆地橫空踱步,那足韻,沉鬱而又茫遠,在晚春淅瀝的雨霧中,把我垂老的心境和眼角,弄得潮濕起來。


2009/04/19 04:31:55 

鶯啼如有淚



說到張愛玲,討論的人多了。從作品到私生活,從“看張”到“張看”,人們所張所看之言,恐怕不亞於她自己留下的文字。

不少人不喜歡她,覺得她的筆冷,甚至是刻薄。而另一方面,又有很多人過於熱衷她的筆下人生,總希望從她的通透,看出一點憐憫的筆觸和眼神,以原宥自己内心那些最不肯見人但還算有分寸的小小私巧。

兩面評價集於一身,無情和慈悲的評語都不無是處,但相對於她在作品中時俯時仰的視點,這些看法恐怕多是一種對張及其作品的誤讀或斷語。

人年紀大了,於是就有了人生。年輕時候讀她,盡挑她的冷來入眼,覺著無情,恨她不留情,好把俗人内心私處的癖好瑕疵寫入骨頭,簡直像被她“搔著了不該搔的癢處”;等到經歷了些風霜,便不再把感情看得那麽淺、那麽局限,再回來“看張”,似乎她的無情和冷,也就和自己當年的控訴和委屈一塊兒成熟了,透著點惘然的滄桑之感;再老一些看,竟又多了夕拾朝花的況味,這會兒人花相看,花自無言人自淡,那就是最接近自然的平淡了。於是她那種一貫的“澤及萬世而不為仁”的冷調子,也就獲得了理解和寬容。

你終於明白,人人都一樣,誰也沒有比誰更脫俗一些,或生來更寬厚一些。要真正夷然活著,早晚,這心都得回護一念真。有情世界裏,誰都有自己難言的困頓與掙扎,和著命運裏難逆難違的冷調子,朝向那些自己最初捨不得、顧不上、做不到或懂不了的所在超越著,這黑暗中孤單的匍匐,時刻把人折磨得灰頭土臉,瑣碎乖僻,可真心畢竟是向陽的,還願意有念想,小到庭園靜好,大到天下河清,這裡頭多少都還含藏著人心裏對一個“光整的社會秩序”的嚮往和希望。

人性的弱點其實都有著不得已的根由,好的作家會把這根由往讀者内心最低處、泥土最軟處紮,再讓它們從那兒長高,高到足以懂得去俯視眾生的悲哀時,便開出花朵,添了景致,了卻因果,再讓它無言落下,最後把頭齊低向塵埃裏去,化作春泥……

報載最近一本塵封多年的張愛玲類自傳體小說“小團圓”曝了光。在她去世多年後還能有這麽一個她自認為熱情的故事“出土”,這情節本身就“很張愛玲”。而在她心中那般萬轉千迴的愛情,就像她自己在序言中說的,“在完全幻滅了之後,真的還有點什麽東西在。”

不知道她所說“真的”東西究竟是什麽,也許就只是那個始終沒有實現的對愛最初的渴望所幻化成的夢,但至少借小說的形式勇敢地寫下這段卡住她一生的感情痛傷,也算她最真實的自剖了。

還沒看到書,只看到幾篇書評,一樣是反應兩極。但相信懂得的讀者,自有慈悲對她。畢竟當最後一朵“海上花”遲遲開來,她終於還是讓人們看見花兒軟潤的初心和對真愛的渴望,而它和你我的願望和念想並無二致。

鶯啼如有淚,爲濕最高花。晚春天氣,看張如果有淚,且把這願念的愛泉,匯作慈水悲心,去澆灌慧田裏那朵自性的般若之花吧。


2009/03/10 06:01:42

捨不得殺雞的年月(二)



今天去我小兒子學校看他,每次我去都只待兩三個小時,一起吃一餐飯,聽他聊一些他學習上的事情,我就覺得很高興。他雖然是大學生了,還是很有童心,時常微笑,喜歡動物,還交了一個動物系的女朋友。今天他帶我去逛寵物店和旁邊的流浪動物收容中心。我第一次發現喜歡動物和養寵物是兩回事。而我其實是喜歡動物的,特別是那些遭到棄養的動物,雖然他們性情各異,也都不說人話,但是這也是他們最可愛的地方,不說話也可以用心溝通,當他們看著你時,就是直直地看著你,那種專注、信任和善意,教人感動,也教人慚愧......

想起小學的時候,每天走路上學,從我家走到學校的路,只是一條羊腸小徑,路上要經過一個有雞販的市場,那裏天天有人殺雞,時常聽到雞的哀啼。還有一個做煤球的家庭工厰,一片低矮的克難眷社,他們也都養著雞,並放任他們隨處在路上走著。路的兩邊是陰溝,雞有時候會跑到陰溝裏覓食,裏邊全是爛泥。下雨的時候,連路面上也是爛泥,上面有雞的腳印,有人的腳印,彼此交曡雜遝。

多年後,我在教會學校認識聖經的課堂上讀到這樣一段話:

你若路上遇見鳥窩,或在樹上,或在地上,裏頭有雛,或有蛋,母鳥伏在雛上,或在蛋上,你不可連母帶雛一併取去。總要放母,只可取雛,這樣你就可以享福,日子得以長久......

隨著時光流逝,“神”陪我們長大了,一些明顯的事裏,我們明白了祂的愛,遍及於我們及我們的生活,至於雞的生命及那些會讓人傷心不已的事,祂則隱匿起來,等到我們更接近祂時,自然就顯現給我們,教我們看見信望愛。在此之前我們只管放心地抱著真誠敬畏心。

又數十年後的一個暑假,兒子替出遠門的同學照看兩隻寵物雞,陽光和煦的下午,他在院子裏和他們嬉戲,定睛看著,仿佛小麥和高粱又回到我的身邊。

想起那段捨不得殺雞的歲月,的確,那時我們曾有過世上最純然的快樂和最樸素的悲傷。






2009/03/16 00:28:05 

捨不得殺雞的年月(一)


那年月,因爲家裏收入微薄,母親在院子裏放養一窩雞。

偶爾母親撒一把米,讓他們為搶食而打打小架,其餘時間他們都在院子前後的草地上到處閒逛覓食。到了晚間就把他們圈進籠子,特別是冬天寒流來襲時,把他們移進室内,父親拉一盞燈,低低地就著雞籠照暖。

每隻雞,我們都會給起個名兒。幾隻雜色花毛的蘆花雞,我們叫他小米、玉米、小麥和高粱。我們分得清誰是誰。棕色羽毛的大公鷄叫喔喔,有大喔喔,還有一隻小喔喔。母雞生的蛋就成了我們最常吃的番茄炒蛋,還有一些是不能吃的蛋,不久就變成了一窩可愛的小雞。

小雞毛茸茸的非常可愛,他們的叫聲更是細嫩悅耳如嬰孩。我們喜歡把他們握在小手中把玩,時常爲了捉住其中的一隻,把滿院子的大小雞追得“雞飛狗跳”。而隨著他們一天天的成長和轉變,我們又有了別樣的盼望和擔憂。

父親四十歲時,母親背著我們殺了那隻小麥來宴客,我們發現的時候,小麥已經祭了大夥兒的五臟廟。以後的好一段時間都不敢再接近雞群,捨不得,怕看他們的表情,我深信雞是有表情的。我不知道媽媽當時怎麽下得了手。

不久雞群裏又少了一隻雞,就是那隻小麥死後表情最悶悶不樂的高粱,他不見了,媽媽那幾天也沒請客,餐桌上沒有雞肉,廚房鍋裏碗櫃菜櫥都沒有,他離家出走了,我想。

好久,大概幾個月後,我們在四號倉庫的邊上堆放空心磚的地上發現一綹羽毛,是高粱的羽毛,再轉身,看見他的骨架子,夾在一塊空心磚中空的孔中。

那是第一次我和命運之神照面,祂盯住我,似乎在說:不爲什麽,就是這樣。我沒有嚇得哭,只是敬畏,不能抗辯的悲傷清澈如湖水,只映著他進退不得的困境、掙扎和無助。

後來媽媽為我和妹妹縫了布娃娃,裁了新衣裳,還替弟弟買了木馬,又請了有相機的長輩替我們在木瓜樹下留下我們和不會自己走失的新玩具的合影。雖然照片模糊了,但記憶卻很鮮明。


----待續----


2009/03/03 13:25:15 

面對歷史疙瘩


二二八,早過了一個甲子,馬總統今天還在爲了紀念、懺悔和為二二八贖罪奔走全台。

在一場紀念會中,有人費心張羅了一個解開繩結的儀式。誰都知道要解開繩結,拉著繩子兩端的手,要一齊使力,可惜在現場的一片鬨鬧聲中,這個歷史疙瘩最終還是很尷尬地被高高懸掛著,無法解開。

這到底是人為特意安排的隱喻呢?還是老天的神喻?

面對歷史疙瘩,人們如果不能先在内心放下仇恨,和自己講和,讓自己釋懷,怎麽有智慧看見一再遭到記憶扭曲和意識形態消費的歷史真相,又怎麽有慈悲包容彼此的委屈和錯誤,然後撫平歷史傷痛,放下歷史恩怨,讓社會和解向前呢?

看了“二二八泯恩仇----21師滅亡啓示錄”*。事件發生六十餘年後的今天,解凍的歷史攤在眼前,成了那場悲劇留下的神聖課題,考驗我們的智慧。

就像一個繩端老被藏起來的疙瘩,如今看見它,是否給了我們解開心結泯恩仇的啓發呢?



*二二八泯恩仇----21師滅亡啓示錄網址如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OB_L1Jzj_w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F7qwurOuC4&feature=rela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E1i7PF7HMk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69gNI2KJA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d9kHFDTvw


2009/02/28 23:52:25 

牛頌



立春時節,刻一方犁田的牛,也應應牛年的景。

我喜歡牛,覺得他特實在,忍辱負重。每當我對自己肩頭的責任升起怨懟,我就想到牛的樣子,沒有人那些愛來惡去的習氣,就是任勞任怨的承擔。

小時候住在一座六百坪的大院落,是父親公餘之暇替一位鄉親看守的建材行倉庫,除了我們住的茅草屋,就是幾間裝建築材料的大倉房。

建材行的工人常趕著牛車來取貨,他們每次來搬東西的時候,就把牛拴在院子草地的樹蔭下休息,我們姐弟幾個就常常搬個板凳坐在一旁看牛,看他們的尾巴,即使坐著時候也能揮來掃去地趕著蒼蠅,看他們怎麽總是嘴巴動個不停,好像也沒見工人們餵給他幾根草料呀?

工人們辦完事情,牛就任命地上套,踩著牛步拖著一車重物走了,時不時留下一兩坨牛糞,然後在院子的角落靜靜接受風吹日曬雨淋,不久,也就化入了春泥。

雨後涼風吹過時,我似乎還嗅得到空氣裏傳來那淡淡的青草香。


2009/02/05 07:29:25

沖淡



一元復始。

希望最可貴處,在於它讓一切又有了可以重新開始的契機。

希望在春天的時候陪父母返臺一趟。

希望有空的時候多刻幾個章。

時時提醒自己:

Life is simple. And the simple thing is the right thing.

簡單,就是沖淡;簡單,就對了。

2009/01/27

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改變

今天是馬丁路德金恩紀念日,而明天,第一位非洲裔的美國總統將要在華盛頓發表他的就職演說。這是當年金恩博士那個夢想的實現,全世界對歐巴馬這個人、這一天、這場就職演說、和這個做為世界龍頭國家的期待空前的巨大,主要的原因,是美國的明天和世界的未來,將比歷史上任何其他時刻都更加息息相關,而我們正處在這個亟需改變的時刻,幾個月前給出這個允諾的歐巴馬,明天開始,將要向全體美國人和全世界兌現他和千萬美國選民們的共同承諾——

Yes! We Can!

據說歐巴馬的演說將呼籲人們革除“管他去,隨便做啥都可以”的姑息心態,強調要創造一個“勇於負責的時代”,如果美國人能在短時間内意識到這是個“得從自身做起的改變”,並趕快找回這種負責的對文化傳承的態度和價值觀,相信這樣的改變才有助於美國脫困。不管是經濟衰退的困境,或是反恐戰爭的困境,還是能源和環境發展的困境,美國都需要用“看得見的改變”向世人做出表率,證明一再地玩弄金權和拓展霸權,是不能彰顯所謂“偉大的美國價值”的。

美國是個對内強調個人自由、對外主張國家利益的國家。個人的利益、個別團體或國家的利益當然至關重要,因爲這是所有資本主義體制賴以發展的基礎。

兩百多年前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裏聲稱,當所有的個人都依據利己或自利原則行動時,經濟或市場中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會自動且同步地提升社會整體的利益。但許多人並不知道,這隻“看不見的手”,其實就是亞當斯密在他另一本被後人忽略的著作 “道德情操論”中所一再循循善誘的核心概念——利他與慈悲,因爲如果沒有這隻手,或者說沒有做爲人與生俱來的道德情操,市場將失去倫理和秩序,那麽一切從利己心發動的行爲,最終不但不能利己,更無法完成利他的結果,在這樣的失序下,市場經濟的混亂和崩潰將難以避免。

剛過去的二〇〇八年裏,世界所發生的一切令人沮喪,很少人不在這波金融海嘯所捲起的浪濤中受到衝擊,財務金融和資產的損失不計其數,人心的迷喪和墮落更是教人瞠目結舌。

許是前此數十年華爾街所維繫的經濟榮景持續太久,讓“看不見的手”漸漸地從人們無止盡的欲望狂潮中萎縮退化了。當擁有金錢的巨賈名流和擁有武力或權力的政客,成爲世人心中競相仿效或頂禮膜拜的偶像時,過多的資源就被錯置,它們集中到善於炒作資源和價格的人手中,這些世人眼睜睜看得見的炒手,不但具有翻雲覆雨的本事,更能將資源與利益的分配進一步的錯置,以減低了人們對經濟現實的判斷能力,不少在金融界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人,也難敵名與利的誘惑,一再地忽視金融危機逼近的各種警訊,任由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不當膨脹,和巧取豪奪的不法利益持續巧妙地腐化人心和世界。

開始時大家把矛頭指向華爾街的貪婪,指向政府救市無方,甚至質疑資本主義帶來的榮景是否走到了盡頭?好容易大家從大海嘯的驚乍中回神,正準備打起精神面對繼之而來的衰退潮時,又爆出了馬多夫的“龐氏騙局”。而在世界的另一端,伴隨著以色列和哈馬斯罔顧加薩生靈的鬥爭而來的,不是拖延多時的“停火協議”,而是新年裏在歐洲,俄烏的鬥氣和“斷氣事件”,這是否也預示了整個國際社會新一波的政治衝突和經濟糾紛,正面臨一觸即發的危險呢?

最壞的時刻如果還未到來,最後的審判當然不止于此,恐慌下人們的指摘就像射向虛空的箭,勢頭盡了,紛紛落下,終會掉在自己的頭上。回頭想想,如果及身的殃患,不是起於人心,如果不是人心和社會失去了這隻看不見的手,如何招得來這種種無奈?

曾經,一場演說中金恩博士的一個夢,引領無數民權鬥士的追隨與對理想的獻身,終於讓人們放棄了種族的偏見,實現了自由平等的夢想。明天,讓我們期待,另一場演說中的歐巴馬,能鼓舞人心自發地找回那隻看不見的手,並相互牽起這隻手,為世界帶來看得見的改變。

2009/01/20 14: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