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

近來兩岸交往日趨頻繁,很多人開始注意兩岸文字和語言的差異所衍生的問題和所帶來的影響。而海外也有不少人開始擔心下一代華人的中文學習問題,到底該一路堅持“繁”到底,還是該“由繁入簡”。

文字語言都是溝通的工具,也都在漫長的歷史中不斷演化著,從演化過程的某一時間點上看去,只有前後差異,沒有是非對錯。或許對錯只存在在個別的歷史事件或史籍中。

許慎的說文解字裏說: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為之字。中國文字從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古文、籀文、大篆、到秦始皇統一文字李斯作小篆,到後來的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已經過無數次的演變了,某些文字在某個朝代是一種寫法或説法,到了另一個朝代,很可能因爲皇帝的名諱或其他政治因素而改成另一種寫法,到了再換一個政權或社會變遷、風尚改變,又變回復古的寫法,所以好像不用太堅持是簡是繁,重要在溝通,交流。

現代人用的文字或語言,古代人如果復活,一定莫名其妙。想像我給蘇東坡寫一封自我介紹信,我用“仿宋體”規整地寫著:我是英英美黛子......,大文豪立馬成了丈二金剛,就像現在很多資深的中文老師在批閲作文的時候會大嘆學生的文字是火星文一般。但是現代人不會覺得古人的文字莫名其妙,因爲我們看到它一路走來的發展脈絡。

近世科技日新月異,很多東西講起國際化,甚至全球化,因為個別地域間溝通頻繁,自然整合出新的溝通工具和新的文字語言,雖然地域的傳統文化在此趨勢下漸漸式微,變得不易保存,但是整體來看,它是趨勢,而文字,就是在趨勢下演化的。

訓詁學素有“小學”之稱,我們不是學者,對我們從小時候就學、就寫的繁體字或簡體字,但求有一個大概的認識,知道一個大致的來龍去脈就好。至於繁體字的未來如何,會被簡體字“統”去嗎?且不必憂慮,訓詁學家們自會繼志述事,給後人一本内容更豐富多彩的說文解字。



200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