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文言文教育(一)

正月剛過,阿扁大總統又開始興風作浪,準備在馬上就要到來的敏感節日裏再一次挑起統獨的敏感神經。

於是乎,教育部的杜大部長就巧妙地配合以驚人之語了,這回他單挑老詩人余光中,槓上了他腦袋裏殘餘的“文言文”情結。他批評詩人提議增加國文教育中文言文課程的比例是腦筋還沒轉過來,認為他不了解也不重視臺灣文學云云。

老詩人的回應倒是不急不徐、語輕言重,顯示這些年來政壇上的風風雨雨,看在這位臺灣文壇老前輩的眼裏,早已化作秋月春風慣看後的淡定與自信。他說自己就是臺灣文學的創作者,一生為創作臺灣文學不遺餘力,而且他的腦袋一直往前方看,不會見風轉舵,並建議學生們如果多讀文言文,就不會發生類似“音容苑在”和“沈府謙”的錯誤。三言兩語,大快人心。

杜大部長也真不愧對他的史學出身和他語言研究的背景,見風轉舵的技術已直逼秦朝趙高的指鹿為馬。夏子覺得他對老詩人的批評並非情緒性語言,反而這正是他再理性不過的話。他就是要借此語試探(夏子說試探似乎還太保守)看看到底還有哪些人死抱著中國傳統文化不放,然後將這些抱殘守缺、指鹿為鹿的人通通給送進“中國的歷史”。

至於老詩人挨批的緣由恐怕很無辜,因為他的“鄉愁四韻”曾在2003年大陸總理溫家寶訪美演講時被溫引用,臺灣的政治領導人慣於挾帶民意把這些講話一概歸入“統戰語言”。

說來也不新鮮,古今中外執掌文化教育而為政治服務者,又豈止杜正勝一人,而因為“勇於敢”而被殺、被作踐的文人更是多得不勝枚舉,大家也早就見怪不怪了。過去威權時代的人,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和政治扯上關係的習慣,看來好像成了一種難戒的癮頭,流進後代子孫的血液裏,時不時就要發作一下,好讓各自擁護的主子還能夠繼續地在他們的政治舞臺上串串場子吼叫吼叫,縱使他們唱得荒腔走板,還是得賣力鼓掌,配合演出。臺灣人的反中和大陸人的反獨其實都是教育意識形態化的結果--如出一轍的黨同伐異。

問題是還有多少人真正關心我們的文化教育和文言文對教育的影響?

影響深遠的文化教育不論哪個政府都該捐棄成見、放開心胸,善盡潛移默化、移風易俗、薪傳文化之責,可惜如今對這類事件的討論,在言論管制的大陸固然還被壓在冰山的底部,無從探究它的影響範圍;而在號稱民主了這麼多年的臺灣,討論雖已浮出水面,而我們的輿論和傳媒也只是走走形式,沾沾豆油,幾天過後,另一個事件被抛出,還有誰會記得這一波新聞浪潮裏的泡沫?


2006/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