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的寂寞身後事----答問酷媽




夏子的回應總是太長,只好又放在發表區。

九九年夏子遊北京時,曾參觀過位於是什刹海后海的宋慶齡故居,那園子曾是清醇親王府,環境靜穆而清幽,宋的晚年很長時間多半居住在那兒。今年四月夏子有一次江南遊,到上海時,又去參觀了孫中山故居和宋慶齡故居,兩座都是西式小洋樓,前者是孫在世時夫婦倆在上海的住處,後者是宋“解放前”在上海時的住處。這兩處紀念館的向導人員,對這一段屬於孫宋私人的歷史故事,正好都多有著墨。

宋比孫小27嵗,而且宋當年是孫的秘書,非常崇拜孫,甚至不顧父母反對私下跑到日本與孫結婚,雖然後來宋父仍然支持孫的革命事業,但這使宋一直覺得愧對父母。

宋和孫的婚姻前後只有十年左右,孫過世時,宋才三十出頭,自然不會為自己的身後事預作安排。但孫逝世前曾交待國名黨大老廖仲愷的夫人何香凝要好好兒照顧宋,顯示孫已知道自己死後,有人會容不下宋。

史上政治鬥爭中不乏手足相殘、六親不認的例子。1927年寧漢分裂,宋曾公開支持中國共産黨,老蔣對宋慶齡本來就很有意見,始終不太把她當作正牌孫夫人看待,使宋與姐妹的關係也深受影響。

文革時候宋父母的墓曾遭嚴重破壞,宋很傷心,後來周恩來知道了下令重新修復。宋在1981年逝世以前被人大常委會授予國家名譽主席之榮銜,以她生平的愛國事功、愛民奉獻和中國人民對她的禮遇和尊敬,她是絕對可以和中山先生長相左右的,但是她在遺囑中卻選擇葬回宋氏墓園。上海是宋的出生地,人到晚年面對死亡時的心境,可能就只是想落葉歸根,回歸本源,孫總理已經有他的歷史定位,或許她只想能陪伴在父母親的身邊,才能彌補當年叛逆逃家和文革傷痕的遺憾吧!

還有一件事很特別,就是宋有一位跟了她五十幾年的貼身看顧李燕娥,她比宋先離世幾個月,宋交代要厚葬李姐,把她也放在萬國公墓的宋氏墓園裏,她們倆就一邊一個地葬在她父母親的墓旁。可以看出主僕情深,甚至超過了她的姐妹情。

或許這只是人和人的緣分吧!

也或許政治夫妻婚姻的悲哀,正在於他們不同的歷史位置和身後評價,使他們不一定能比尋常夫妻更容易求一個“生同寢、死同穴”。

宋氏姐妹對身後的選擇像是一個平靜又蒼涼的手勢,使我想到一句聶魯達的詩----當華美的樹葉落盡時,生命的脈絡歷歷可見。





****上方第一張照片是位於上海淮海中路的宋慶齡故居。下方兩張是坐落於上海思南路的孫中山故居,也是孫中山和宋慶齡早年在上海的居處。


200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