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從三隻小豬說起
*話頭與話題*
話頭當前宜思宜參,話題當前要辯要解。
話頭是引號,話題則常常是在引號之內的驚嘆句或引號之外的疑問句。
比如高行健的靈山比較像話頭,而話題,可能是達文西密碼隱藏聖杯!也可能是許純美爲何“學猴”?
話頭像師父給的當頭一棒 ,話題呢?但願像美人抛的一個繡球。
那麼三隻手小豬究竟是話頭還是話題呢?如果就從三隻小豬說起,那三隻小豬就是個話頭,而話頭一起,難免就引起諸個和三隻小豬有關的話題。
*豬事諸事其來有自*
三隻小豬在豬年來臨之際成為焦點,顯然又為典故與成語之間的轉化和解讀問題拋出一些有趣的話題。
雖然很多成語出自典故,是因爲人們很容易地將故事的初始意象和概念作緊密的相連,逐漸精練為成語。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成語都有典故,也不是所有的典故都會演變爲成語。有些典故因為地域文化的發展和變遷,演變為俚語或諺語、歇後語,或甚至變成一種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用以記錄或凸顯某地域文化在某一時代的某一特徵,然後年久月深不斷地被改造翻新,使用在信息表達和文化傳遞上。
歷史每多“名人效應”,一人一事在當時成為話題,到後來變成典故和一系列的成語或俗諺,讓典故和成語、名人和人名之間互相對照轉化的例子比比皆是。
人人都知道東施效顰來自西子捧心,西子捧心意象很美,於是眾女子不論美醜群起效尤,使捧心之擧蔚爲時尚,而有了東施效顰這個成語。西子確有其人,她是中國第一美人,連生病時捧個心皺個眉都能為其美加分,有關她的典故當然多了,後人引用無數。而究竟有無東施其人不可考,也不重要,但大家很可以借由一個效顰的東施,聯係起一群依樣畫葫蘆還自認為“蓋高尚”的東施。
又譬如庖丁解牛連著遊刃有餘和熟能生巧;而莊周夢蝶之後,這隻夢裏蝴蝶便翩躚起舞便飛進花間詞曲、飛進梁祝的愛情傳説,又使許多人因夢得名,以名顯夢,像胡因夢、周夢蝶…,類似的例子多到不勝枚舉,可這“不勝枚舉”到了阿扁大總統那裏可能又成了“罄竹難書”……
*阿堵阿堵是錢是睹?*
也有不少名人名家的言論或典故演變為俗語或常用語的,而這些俗語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人的口中又有不同的解讀,或同音異義,或異音同義。
像前一陣子我讀到一篇介紹東晉畫家顧愷之的文章,裏面說到顧愷之畫畫最善於傳寫人物的眼睛,他畫人物時,往往只先把形體相貌完成,然後擺上一段時間,不畫眼睛,等到自己能完全掌握人物的精神時才點睛,果然“下筆如有神”,他因此而有一句傳世名言説“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這裡他口中的阿堵指的是畫中人的眼睛,可見眼睛是人的“靈魂之窗”,此說不是今人才有。可是“阿堵”一詞在魏晉時原本只是俗語“這玩意兒”的意思。在西晉的清談名士王衍口中的阿堵物,指的是自命清高的他所絕口不願提的“錢”字。幾年前在台灣“阿堵這玩意兒”好像還成為學測裏的一道題目。到今天如果我說某人“神在阿堵”,到底是指他眼睛炯炯有神還是指他是個滿腦子錢、見錢眼開卻又故作清高的人呢,恐怕還是得把來龍去脈說個清楚,講個明白。
*六畜興旺豬事大吉!*
就像杜大部長如果硬要移花接木把三隻小豬“抝”成成語,那他可要依照故事豬角們的行事作風把三隻小豬先來個排排坐吃果果,論功行賞,分賞以“小豬稻草堡”,“小豬木頭堡”和“小豬無敵金剛堡”,然後明文規定成語三隻小豬的用法、引申其不同的含義,並說明什麼情況下使用該成語來指陳那些做事“馬馬虎虎”、“打馬虎眼”、或“穩扎穩打”的人,會比用這些早就約定俗成的成語更能使人昭昭。
*豬錯能改善莫大焉!*
好在這次教育部知錯能改,從善如流,三隻小豬如今已改列參考語料,但會不會反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般地演變為一個典故或成語?還是從這裡又派生出另一個和“豬”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件,被指涉或延伸為成語?這個時代的人們在浩瀚語海中到底能留給後人的又是哪些故事?這些話題都還有待觀察。
語言文字的傳遞和使用是否精準和有魅力,直接影響著一個文化的傳承。三隻小豬只是一個例子,生活中現代人每天都在創造語詞,“機車”和類似Orz 這些火星文假以時日是不是能當作成語來使用,當然見仁見智。有人贊成多元文化社會應該有海納百川的氣度,有人擔心地域文化的異質化會因政治因素而被不當操作。
我們如果把這件事當作一個話頭來參,也許可以觀測出在世界文化飛速變遷之際,層出不窮的社會現象和事件,將不可避免地成為話題被不斷地抛出,很多東西固然因爲難以消化或還來不及消化而消失,但那些還沒消失卻積澱不夠的“次文化”和“淺文字”,不管以何種內容或形式被使用而蔚然成風者,是否就都可以變成“言近旨遠”或“言簡意賅”的典故和成語,而能讓多元文化之間產生良性的交融和共鑄,為文化語文注入更多的活力因子?這恐怕是語文和文化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的問題。
*就從三隻小豬說起*
說起三隻小豬,我想到好久好久以前….那些為孩子說床邊故事的夜晚。你呢?想到什麽?
200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