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惑守心

琉璃帳的火星衝,果然又引起了夏子的天文癖和歷史癖。

誠如琉璃帳所言,不論在東西方,火星都令人聯想到戰爭和兵災。在中國天文學裏火星之所以被稱作熒惑,就是因為它時順時逆,時隱時現的詭異行徑,令人因無從捉摸而感到迷惑不安。

史記天官書中稱它是悖亂之星,主凶煞、動蕩、飢荒、疾病、死亡、戰火等凶兆,尤其是當它移至天蠍座的心宿二(即代表皇帝的大火星)附近時,如果順逆亂套或守著心宿不動,就叫做熒惑守心。

所以每當火星遇到“七月流火”的心宿二,這兩顆星“星星相映”時,預示大禍就要臨頭,於是乎人心就要惶惶難安了。

正史記載的熒惑守心總共有二十三次,但天文學家推溯的結果,其中有十七次並未真正發生。而用現代電腦科技推算,從西元前三世紀至西元十七世紀,大約每隔五十年就會發生一次熒惑守心的現象,一共發生了三十八次,但其中絕大多數正史卻未記載。這説明史籍記載並非完全可信,而之所以會如此記載很可能事出有因;也說明熒惑守心很可能只是一種天文規律,和凶象有關也只是穿鑿附會的迷信。

史記宋微子世家中記載了一則故事,說宋景公時,熒惑守心,景公憂慮大禍臨頭,就問計於太史兼司星官子韋,子韋說:可移於相。也就是說建議景公把災禍轉嫁給丞相,讓丞相代君受罪。景公說:相,吾之股肱。子韋又說:可移於民。景公說:君者侍民。很有民主概念的景公寧願自己死也不願殃及百姓。子韋又建議:可移於歲。即嫁禍於天災歲歉引起之歲飢。景公說:歲飢民困,吾誰為君?景公念及天下蒼生的肚皮,依然沒有同意這第三個替代方案。子韋說:天高聽卑,君有君人之言三,熒惑宜有動。於是候之,果然火星就從心宿移出。當然太史公說的不是民間流傳的迷信故事,這個記載旨在説明在位者的謙德可以感動天聽,而使熒惑退避三舍。

另外一個反例,記載在漢書裏:漢成帝綏和二年(西元前七年),熒惑守心,成帝為自保性命,乃下詔嚴遣丞相翟方進,謂其未克盡輔弼之責,修德不敏,致使天怒人怨。翟於羞憤之下辭官,旋即被迫飲鴆而亡。但這並未能阻塞災難的發生,沒過幾天漢成帝也暴斃而亡,外戚互鬥逼死趙飛燕,漢室大權旁落,王莽乃夾天子以令諸侯,終至篡漢。後世天文史學家推溯,西元前七年其實並沒有發生熒惑守心的現象,這根本是有心人所捏造的子虛烏有的謠言,用以蠱惑人心,並利用皇帝的迷信剷除異己,達到政治鬥爭的目的。

人心思亂,亂即生焉,因為居心叵測的人往往已經候教多時的在那裏唯恐天下不亂了。所以琉璃帳隱約得沒錯兒,熒惑守心的傳說的確和政治鬥爭有關。



2005/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