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行止之六----碧雲寺的一片雲彩




想念的心,總是追趕著季節,當我一路來到這既不像家鄉,也不是他鄉的城時,正迎上映山的紅葉和滿山遍野的賞楓人潮,只不過多一半的人是爲了湊季節的熱鬧,只有極少數人看見了真正的楓葉,它們真的----紅得就像我的遊子情思。

一塊木牌上寫著:“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楓葉”。如今連環保標語也帶上文藝腔了。

可剛才上山時兩旁的小攤販上除了賣糖炒栗子、糖葫蘆,看到最多的就是楓葉,它們被一片片夾在劣質的透明塑料紙裏護貝成了標本,兩塊人民幣,你用不著揮衣袖就可以帶走一片。所謂觀光業,在這兒,就是販賣俗艷?

上香山的路很陡,俗稱鬼見愁,上回來是坐纜車一路攀升到山頂的紫煙亭,這次想走,卻被那滿坑滿谷的人煞了風景,繞道走到碧雲寺時,人潮退去,就只剩小貓兩三隻,沒有人想再買一張門票來看文物。

來這裡一半也為了滿一個願,上回來只走到了一半,便遇上傾盆大雨,被迫提前下山,這次一定要登上碧雲寺頂端,去看看金剛寶座塔。

金剛寶座塔是源自印度的一種佛塔,其形式是在塔的下方建一座巨大的寶座,寶座上中間和四角再建五座小塔,以供奉佛教密宗金剛界五部主佛舍利,故稱金剛寶座塔。

此塔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寶座是三層塔座,上面刻滿了佛龕,寳座上坐落一大四小的密檐石塔,而每一個的前方還另有兩座小喇嘛塔和一座小型金剛寳座塔,形成塔上加塔的形式,非常壯觀。

這樣的塔北京一共三座,一座是目前發現最早建成的大正覺寺塔,建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另一座是建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西黃寺清淨化城塔,此塔是為紀念來京祝壽的西藏班禪額爾德尼六世所建之衣冠石塔。

碧雲寺内的大雄寶殿是一座明代建築。相傳碧雲寺曾為明朝天啓權宦魏忠賢的生壙(即墓主在世時所建的墳墓),至崇禎年間魏忠賢被處死後,此壙仍由碧雲寺僧人供護甚力,清康熙時禦史張璦出巡時路過此地,發現其墓仍保存完好,乃奏請皇帝平毀其墓,“以儆奸邪,以垂鑒戒”。

巧的是就在上個星期(2005年10月19日)碧雲寺的工人在寺内整修工程中在寺前牆邊地下挖到一個明代漢白玉的石偶人,武將打扮,即俗稱的武翁仲(守墓的石偶人,應為文武對列),這為上述的史實提供了一個佐證實物。至於另一個文翁仲,因爲還沒挖到,暫且不表。

另一位才真正是精神與碧雲寺長相左右的人物,是中山先生。碧雲寺裏有一座孫中山先生紀念館,舘内兩側陳列了放大了的中山先生致蘇俄遺囑,這是他四份遺囑中的一份,左右廂房也陳列了中山先生一生為國民革命奮鬥的照片、事跡和手札、大總統誓詞、國事遺囑、家事遺囑等。中山先生為奔走國事,積勞成疾,在北京期間曾住在碧雲寺養病,金剛寶座塔上有一株九龍柏,是先生親手扶植,如今仍枝繁葉茂,乍看之下酷似九龍騰舞。1988年被核定爲一級古樹,重點保護。1925年孫中山先生病逝北京,靈柩曾暫厝塔内,直至1929年移靈至南京中山陵。

我想到一個有趣的問題,衆所周知,中山先生是基督徒,他臨終時據説還口授了第四份遺囑,即一個基督徒的遺囑:“我本是基督徒,與魔鬼鬥爭四十餘年,爾等亦當如是奮鬥,更當信靠上帝“。而一個基督徒,生前住在寺廟養病,死後靈柩暫厝佛塔,光是這一點,許多人就不可能接受,更別説能做到。

但中山先生是何許人也,他在奔走革命的時候甚至還對海外華僑說過: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他的思想和情感是超越宗教和哲學之上的,他的眼光只注視在他畢生奮鬥的目標上,他的心只繫念在民生幸福與國民之公意上。他是真正奉行基督精神的基督徒。這也是爲什麽中國大陸很多城市都有孫中山紀念館,南京的中山陵比歷代所有專制帝王的陵墓都更受到中國中央的重視,天安門廣場上毛澤東紀念堂的對面就是中山紀念公園,因爲他是連毛主席都要尊敬的革命先行者。

至今金剛寶座塔的寶座上,還留有先生的衣冠塚,上方題有“燈在菩提”四個字。當離開寶座塔順階而下時,回頭望見這四個字,仿佛一片飄在碧雲寺上端的雲彩。

“碧雲寺中流芳塚,金剛座上證菩提”,不曉得我的這一對聯,用來悼念中山先生是否合適?






2005/10/25


****請參閱個人相簿/西山一片雲

****此文寫成正好是11月12日,也許你還記得,也許你已忘記,讓我們一起唱那首旋律很美的歌,來紀念中山先生吧!